金华市区中心城区婺城片区(乡镇级)
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
批后公布
《金华市区中心城区婺城片区(乡镇级)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******人民政府批准(金政函〔2025〕5号),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公布。
一、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
规划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婺城片区全域和城(镇)区两个层次。
************街道9******街道,雅畈镇、白龙桥镇、罗店镇3个镇,竹马乡、乾西乡、长山乡、苏孟乡4个乡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,总面积460.03平方千米。
全域规划范围包含三个片区,为婺城区位于中心城区范围内部分、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南部分和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罗店镇,分别简称中心城区(婺城片区)、中心城区(江南片区)、中心城区(罗店片区)。中心城区(婺城片区)规划范围为294.82平方千米,包括城东、城中、城西、城北、新狮(扣除托管区域)5******街道,雅畈、白龙桥2个镇,竹马、乾西、长山(扣除托管区域)3个乡。中心城区(江南片区)规划范围为90.68平方千米,包括秋滨、三江、西关、江南4******街道和苏孟乡(含长山乡托管区域)。中心城区(罗店片区)规划范围为74.53平方千米,******街道托管区域)。
城(镇)区规划范围包括上位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控制范围,以及长山乡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区,面积184.03平方千米。
规划期限为2021—2035年,基期年为2020年,近期至2025年,远景展望至2050年。
二、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
1.总体定位
中心城区(婺城片区)功能定位为: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引领区、现******居******居宜业家******居宜游家园。
中心城区(江南片区)功能定位为:高质量发展主战场、科技创新和新质制造中心、现代化都市品质核心区、共同富裕特色样板区。确定苏孟乡功能定位:知青文旅康养小镇、南山共富生态慢城。
中心城区(罗店片区)功能定位为:儒释道传统文化体验地、国际化休闲旅游目的地。
2.规划目标
至2025年,高水平建设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初具成效,国土安全更加保障,资源利用更加集约,生态环境更加美丽,人文魅力更加彰显。
至2035年,基本建成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,文化魅力、科创活力进一步增强,城乡发展基本实现共同富裕,形成绿色高质量的美丽国土空间。
展望至2050年,高水平建成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,全面建成现代科创智造高地、城乡共富特色样板,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,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范。
3.人口规模
至2035年,中心城区婺城片区常住人口90万人左右,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85%—95%,规划引导人口向城镇化优势地区集中、向城镇化潜力地区适度集中,合理调控生态经济地区人口。
4.国土空间底线
耕地保有量目标不低于6472.15公顷(97082亩),其中中心城区(婺城片区)5410.05公顷(81150亩),中心城区(江南片区)673.51公顷(10102亩),中心城区(罗店片区)388.59公顷(5828亩)。落实永久基本农田5264.59公顷(78968亩),其中中心城区(婺城片区)4448.28公顷(66724亩),中心城区(江南片区)519.01公顷(7785亩),中心城区(罗店片区)297.30公顷(4459亩)。
落实生态保护红线3414.07公顷,其中中心城区(婺城片区)7.82公顷,中心城区(罗店片区)3406.25公顷。
落实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23.45平方千米,其中中心城区(婺城片区)60.84平方千米,中心城区(江南片区)56.28平方千米,中心城区(罗店片区)6.33平方千米。
以沿路、河流、山体绿化带等具有明显隔离作用的标志物或村界为范围边界,避让优质耕地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不宜建设的区域,实现与现有村庄连片划定,优先保障中心村建设,划定村庄建设边界2104公顷。
5.国土空间总体格局
构建“十字脊脉、一主三副、一带四区”国土空间总体格局。
“十字脊脉”指金华南北城镇活力脉和沿金华江的三江六岸魅力脉形成的“十”字型发展主轴;“一主”指金华主城三江六岸中心;“三副”指城北(新狮)片区、婺城新城片区和湖海塘片区三个片区发展中心;“一带”指融合城乡发展的生态共富带,“四区”指依托特色资源转化的北山传统文化圆融区、南山田园牧歌区、现代农旅融合区和雅韵文化体验区。
6.镇村体系规划
规划构建“城(镇)区—中心村—一般村”三级镇村体系。规划中心村11个,为郑岗山村、上下邵村、古方村、竹园村、南干村、罗芳桥村、下张家村、三贤村、卢家村、桐思岭村和西吴联村。规划一般村120个。
7.用途分区规划
规划明确各类用途分区的范围边界、面积,实施国土用途管制。深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区、农田保护区、生******居住生活区、综合服务区、商业商务区、工业发展区、物流仓储区、绿地休闲区、交通枢纽区、战略预留区;乡村发展区细分为村庄建设区、一般农业区、林业发展区、农田整备区;其他保护利用区细分为区域基础设施集中区、特殊用地集中区。
三、用地布局规划
1.农业空间布局
以土地综合整治为重要抓手,打造10片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示范工程,优化耕地空间布局。以“白龙桥-长山”片区、雅畈片区为重点,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,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,全面推进耕地提质。稳定现有优质种植空间,发挥茶园、果园种植优势,打造一批以佛手、茶叶、红橘等为代表的“名特优新”农产品基地。
2.生态空间布局
建设金华江、武义江等干流森林生态廊道,落实国土造林绿化,构建结构合理、景观优美、功能完备、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系统。构建以河流水库为主要骨架的核心湿地保护体系,加强湿地公园、湿地自然保护小区等建设。以金华江、武义江、东阳江、白沙溪、梅溪等主要河流为重点开展自然河湖水系保护,保障自然水系空间。
3.建设空间布局
******居住用地规模与布局,合理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,重点保障城镇工业用地,适度增加城镇商业服务业用地,合理布局城镇留白用地。严控村庄建设用地,至规划期末村庄建设用地逐步降低。
四、支撑体系与安全保障
1.综合交通规划
构建快速便捷、客货分离、城乡一体的对外交通体系,规划形成“五线四站”的铁路网络布局、“三条高速、两条国道、两条省道”的公路网络布局。构建衔接高效、功能匹配、组织合理的城镇村道路网络体系,规划形成“两环一纵五射”快速路网络、“四横七纵”框架性主干路网络和“十四横十五纵”其他主干路网络。构建以轨道交通和中运量体系为骨干,常规公交和特色公交为主体、公共自行车和共享电单车等为补充的“三网融合”的公共交通体系。规划“金武永东线、金兰线、金华—龙游线”市域轨道交通。
2.公共服务设施体系
************街道)级—社区(村)级”3************街道)服务带动作用;完善社区(村)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,构建具有活力的社区中心,营造便捷的社区生活环境。
3.市政设施规划
衔接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,落实给水、排水、电力、通信、燃气、环卫、水利等专项规划内容。推进区域一体化供水、水利基础设施网络、海绵城市、智慧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,以及污水、雨水、能源、电力、燃气、环卫、邻避设施等系统布局,高标准规划建设能源设施网、水利设施网、市政设施网、新型基础设施网,优化设施网络协调布局。
4.国土空间安全与防灾减灾
******消防、防洪排涝、抗震、地质灾害防治、人防、防疫、危险源控制等防灾设施标准与措施。构建覆盖城乡的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体系,提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保障能力。细化落实灾害防治控制线和相关管控要求,划示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线。
五、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塑造
落实上位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线,对于纳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但暂不具备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划定基础的,加强部门、区(县、市)协同,编制专项规划,及时落实动态补划。
落实上位规划城乡风貌控制线,将三江六岸核心滨水地区、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,湖海塘等重要湖塘滨水地区,纳入城乡风貌控制线。重点管控金华江沿线绿带、六条通江轴带构架的开放空间体系,深化长湖—玉泉溪山水感知带管控,重点加强山脚、溪口和廊道等特定地区管控。
融入“四省九方”国际旅游魅力圈,共建大金华山文化区、都市绿心魅力区,挖掘南山地区特色非遗资源和镇村特色,彰显三江六岸滨水魅力,擦亮金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“金名片”。
六、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
1.详细规划传导
综合考虑行政管理范围、地理空间要素、特定管控区域范围(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)、用地权属边界和现有详细规划编制基础等因素。全域规划范围内共划分123个详细规划编制单元。其中41个城镇单元,82个乡村单元。
2.规划实施保障
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,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,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实施监督信息系统,作为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,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、约束性、权威性。建立规划定期体检评估和修改机制,完善规划监督机制。




